张继
张继,字懿孙,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诗品汇》把他的七言绝句列入“接武”一级中。如果千年绝唱《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已忘记了他的名字。这首诗首先被选入《中兴间气集》,题目是《夜泊松江》。以后历代诗选,都收入此诗,直到《唐诗三百首》,使这首诗成为唐诗三百名篇之一,传诵于众口了。 张继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然铨选落第,归乡。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后来其妻亦殁于其地。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 张继 张继 流传后世,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

人物简介

高仲武评张继的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但他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


刘长卿有《哭张员外继》诗,自注云:“公及夫人忽悠金辉玉洁,都是诗人。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选录至德元年至大历暮年诗人二十六家的诗一百三十二首,其中有张继诗三首。高仲武评云:“员外累代词伯,积习弓裘。其于为文,不自雕饰。及尔登第,秀发当时。诗体清迥,有道者风。如‘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可谓事理双切。又‘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比兴深矣。”从评语看来,可知他家世代是诗人,现在我们已无法知道他是谁的子孙。他的诗见于《全唐诗》者,只有四十馀首,其中还混入了别人的诗。但宋人叶梦得曾说:“张继诗三十馀篇,余家有之,”(《石林诗话》)可知他的诗,在南宋时已仅存三十馀首了。


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诗品汇》把他的七言绝句列入“接武”一级中。如果千年绝唱《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可能我们已忘记了他的名字。这首诗首先被选入《中兴间气集》,题目是《夜泊松江》。以后历代诗选,都收入此诗,直到《唐诗三百首》,使这首诗成为唐诗三百名篇之一,传诵于众口了。


主要作品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①对愁眠。


姑苏②城外寒山寺③,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①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②姑苏:今江苏吴县。


寒山寺:旧说在姑苏城西十里枫桥东。


【简析】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江上送客游庐山


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佳句向谁传。

冯翊西楼


城上西楼倚暮天,楼中归望正凄然。


近郭乱山横古渡,野庄乔木带新烟。


北风吹雁声能苦,远客辞家月再圆。


陶令好文常对酒,相招那惜醉为眠。


送邹判官往陈留


齐宋伤心地,频年此用兵。


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


国使乘轺去,诸藩拥节迎。


深仁荷君子,薄赋恤黎氓。


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


应将否泰理,一问鲁诸生。


酬李书记校书越城秋夜见赠


东越秋城夜,西人白发年。


寒城警刁斗,孤愤抱龙泉。


凤辇栖岐下,鲸波斗洛川。


量空海陵粟,赐乏水衡钱。


投阁嗤扬子,飞书代鲁连。


苍苍不可问,余亦赋思玄。

感怀


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


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


长相思


辽阳望河县,白首无由见。


海上珊瑚枝,年年寄春燕。

奉寄皇甫补缺


京口情人别久,杨州估客来疏。


潮至浔阳回去,相思无处通书。


阊门即事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安公房问法


流连一日复一日,世事何时是了时。


试向东林问禅伯,遣将心地学琉璃。

上清词


紫阳宫女捧丹砂,王母令过汉帝家。


春风不肯停仙驭,却向蓬莱看杏花。


顾况泗上觐叔父


吴乡岁贡足嘉宾,后进之中见此人。


别业更临洙泗上,拟将书卷对残春。


留别


何事千年遇圣君,坐令双鬓老江云。


南行更入山深浅,岐路悠悠水自分。


送张中丞归使幕


独受主恩归,当朝似者稀。


玉壶分御酒,金殿赐春衣。


拂席流莺醉,鸣鞭骏马肥。


满台簪白笔,捧手恋清辉。

华州夜宴庾侍御宅


世故他年别,心期此夜同。


千峰孤烛外,片雨一更中。


酒客逢山简,诗人得谢公。


自怜驱匹马,拂曙向关东。

赠章八元


相见谈经史,江楼坐夜阑。


风声吹户响,灯影照人寒。


俗薄交游尽,时危出处难。


衰年逢二妙,亦得闷怀宽。


城西虎跑寺


石势虎蹲伏,山形龙屈盘。


寺开梁殿阁,坟掩晋衣冠。


出涧泉声细,斜阳塔影寒。


近城多战鼓,栖息此中安。


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


开瓮腊酒熟,主人心赏同。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更喜宣城印,朝廷与谢公。


奉送王相公赴幽州


黄阁开帏幄,丹墀拜冕旒。


位高汤左相,权总汉诸侯。


不改周南化,仍分赵北忧。


双旌过易水,千骑入幽州。


寒草连天暮,边风动地愁。


无因随远道,结束配吴钩。

重经巴丘


昔年高接李膺欢,日泛仙舟醉碧澜。


诗句乱随青草落,酒肠俱逐洞庭宽。


浮生聚散云相似,往事冥微梦一般。


今日片帆城下去,秋风回首泪阑干。

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


凄凄霜日上高台,水国秋凉客思哀。


万叠银山寒浪起,一行斜字早鸿来。


谁家捣练孤城暮,何处题衣远信回。


江汉路长身不定,菊花三笑旅怀开。

游灵岩


灵岩有路入烟霞,台殿高低释子家。


风满迥廊飘坠叶,水流绝涧泛秋花。


青松阅世风霜古,翠竹题诗岁月赊。


谁谓无生真可学,山中亦自有年华。

河间献王墓


汉家宗室独称贤,遗事闲中见旧编。


偶过河间寻往迹,却怜荒冢带寒烟。


频求千古书连帙,独对三雍策几篇。


雅乐未兴人已逝,雄歌依旧大风传。


秋日道中


齐鲁西风草树秋,川原高下过东州。


道边白鹤来华表,陌上苍麟卧古丘。


九曲半应非迹,三山何处是仙州。


径行俯仰成今古,却忆当年赋远游。

华清宫


天宝承平奈乐何,华清宫殿郁嵯峨。


朝元阁峻临秦岭,羯鼓楼高俯渭河。


玉树长飘云外曲,霓裳闲舞月中歌。


只今惟有温泉水,呜咽声中感慨多。


春申君


春申祠宇空山里,古柏阴阴石泉水。


日暮江南无主人,弥令过客思公子。


萧条寒景傍山村,寂寞谁知楚相尊。


当时珠履三千客,赵使怀惭不敢言。


人日代客子是日立春


人日兼春日,长怀复短怀。


遥知双彩胜,并在一金钗。


寄郑员外


经月愁闻雨,新年苦忆君。


何时共登眺,整屐待晴云。


饮李十二宅


重门敞春夕,灯烛霭余辉。


醉我百尊酒,留连夜未归。


山家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归山


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


空林有雪相待,古道无人独还。


金谷园


彩楼歌馆正融融,一骑星飞锦帐空。


老尽名花春不管,年年啼鸟怨东风。


邮亭


云淡山横日欲斜,邮亭下马对残花。


自从身逐征西府,每到开时不在家。

宿白马寺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


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明德宫


碧瓦朱楹白昼闲,金衣宝扇晓风寒。


摩云观阁高如许,长对河流出断山。

读峄山碑


六国平来四海家,相君当代擅才华。


谁知颂德山头石,却予他人戒后车。